阅读历史 |

第225章 真不是细作(2 / 3)

加入书签

和尚虽说的是实话,但这种话在场之人自然不可能信,不过武官也没有抓着这一点不放,但却敏锐察觉到了对方话语中的一点异常。

“不是那个和尚给你讲的经?”

游方僧微微皱眉,没有回答。

“讲经的是谁?”

游方僧已经闭上眼睛不再言语。

三相县县尉上前一步道。

“和尚,你说你不是南晏细作,我看未必,那一同听经的和尚定是你的同党,那为你们讲经之人,怕就是你们的上锋!”

其实参禅多日这种引人注意的动静,很难归为细作的联络事宜,但却难有其他解释。

不过和尚听闻此言却忽然睁开双眼,神色浮现怒意,一开口声音震耳欲聋。

“南晏来此心迷茫,无处可去身彷徨,他乡禅院闻真经,不打诳语不惘惘!我佛慈悲,行之有德者近人,得开神妙之门,观身自在,无有恐惧,无有恶类.”

和尚前几句话犹如雷鸣,震得在场之人耳中嗡嗡作响,士卒将官更是纷纷抽出了兵刃,但到后几句话,声音逐渐变小。

至此刻,只闻喃喃之语,好似在不断念诵经文。

禅房之内的武官和官差有不少维持着戒备的姿态,好一会之后才放松下来,这个和尚被锁成这样都能给人带来这般压力。

此刻和尚只顾念经,其他什么话也不说了。

不过众人也看出来了,这和尚是真的没有反抗的意思,否则之前军阵之中束手就擒且先不提,眼下是否真的能困住他都令人怀疑。

良久之后,几名武官和三相的官差一起走出了禅房。

“呼从没见过武功如此高强之人,此人只怕已至武道先天之境!”

“确实可怕,也不知南晏武林中这样的人还有多少?”

“另一个和尚和那个讲经之人究竟是谁?”

三相县的捕头忽然开口道。

“诸位大人,他不愿说,但寺中其他人未必不知啊,那长须和尚可是穿着相山禅院的僧袍的!”

“不错,问问寺中僧人,他们可未必有丁飞雄嘴硬!”

定下此策之后,相山禅院的僧人被分别单独带去一些个禅房或者佛堂盘问。

广济禅师和一些个老和尚虽然心中惧怕,但问及一些问题也选择修闭口禅,但一些小和尚本就心神不宁,威逼之下经不住吓就把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。

长须和尚究竟是谁倒是没个定论,也无人知晓,但易书元却被供了出来。

毕竟易书元之前和两个和尚走在一起也不是没人看到,两个和尚醒了之后,周围僧人也听到他们谈及“易先生”。

而如今整个相山禅院内的人只有一个姓易的。

——

易书元暂时和一群被滞留的外来香客一起被看管在一处僧舍,此刻膝支手肘掌撑面,正在靠坐在墙角闭目休憩,而石生则靠在他身边睡觉。

实际上这里的一群人虽然不是本地人,但嫌疑也已经不大,所以看管也不算太严格。

但这会外面忽然传来一些动静,易书元也睁开了眼睛。

“唉这事闹的,查了半天查我头上来了.”

易书元笑着自语一句,倒也并不十分懊恼,反而在荒唐中自得其乐。

门被打开,外面站着一个武官和三相县的捕头。

“这里姓易的儒生是哪个?”

石生这会也醒了过来,抬头看看易书元。

“师父,他们不会说的是您吧?”

“那还能有谁?”

易书元笑笑,撑着腿站了起来,石生也赶忙跟着起身。

以他的本事,想走不过一念之间,不过却也想见见丁飞雄之难如何过去,如果有必要的话,推波助澜一番也未尝不可。

那边武官看到有人起身了,立刻道。

“出来跟我们走,你两个,去带上他的行囊!”

“是!”

两名士卒进入僧舍,其他香客纷纷躲开,易书元也不拦着,任由别人将他的背箱等物拿起,随后同他们一起走了出去。

一行人一直到了弥光殿外的院中,几名武官和三相县的官差就等在榈树下,看到易书元牵着一个孩子走来,不由认真打量起来。

这儒生面色并不显老,却竟然长发白,官差兵卒看押过来却依然从容不迫,就连身边的孩子也只有好奇没有惧色。

关键这样的人在人群中本该是鹤立鸡群一眼可辨,但在场武官差人却都没太大印象。

他们明明在最初都看过寺中之人的,怎么可能忽略这样的人呢?

“大人,人带到了!”

随着士卒复命,易书元倒是先一步向着树下的武官和官差拱了拱手。

“易书元见过诸位大人!”

为首的武官上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