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109.城管大队来啦!(2 / 3)

加入书签

太子今天居然掺和政事了。

也是,这件事本就是他引出来的,都干了丁了,也不怕再说一说卯。

在皇帝微微颔首的回应下,太子继续:“臣以为,军饷稍稍增多一些便可,更多的是使士兵平日里过得舒心。”

——毕竟士兵要么难以出军营有钱没地方花,要么把钱都寄回家里了,自己的日子反而没过好。

老皇帝:“如何才叫舒心?”

“夏有豆汤,冬有火炭,四季有衣。”

太子侃侃而谈:“黑豆最解暑热,若是夏日中每日能有一碗黑豆汤,想来定能缓解士兵操练时的疲劳。”

“冬日寒冷,若能有炭火在侧,再烤个饼,便极为开心了。”

“朝廷以往只发春衣与冬衣,若是改成四季有衣,岂非皇恩浩荡?”

大儒老师们目色欣慰。

能将心比心,就是个好上位者。如果他爹能别教他——比如和流氓耍赖这样丢人的事,就更好了。

老皇帝笑了一声,面上骄傲之色飞显:“此便是我夏家太子。”

群臣纷纷应和。

太子本人对自己地位的稳固微微忧心了一下,转念一想:没事,太子做一两件事很正常,而且这又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唯一需要忧心的是士兵的支持,但他们一般感激的也是皇帝,和他这个太子无关。

金台之上,老皇帝给锦衣卫指挥使使了个眼色。

锦衣卫指挥使微微拱一下手。

明白!在军营里宣扬,你们三伏天有黑豆汤喝,寒冬腊月有炭火烧,一年四季有新衣服穿,都是太子的功劳!

已经得到最满意的东西了,皇帝便只是淡声问:“可还有卿家建言?”

接下来,不少大臣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约莫七八十条,但最后通过的,只有两条。

第一条是给军中设立军医。

行军打仗的时候军中自然有随行军医,但打仗结束了,那些军医就会撤离。平时士兵想治病,要么自己掏钱找大夫,要么忍着捱着等皇帝施恩,派太医院的太医去军中治病,或者由总兵向朝廷申请拨来太医。

现在的话,军中平时也能有大夫免费治疗,一定数目之内的药材还可以去各州府朝廷设立的药局里免费领取。

第二条,就是给有成年男丁战死的家庭,免三年田赋。若是三年后家中依然没有成年男丁,便继续减免,直免至十年。

看着好像负担过重,但实际上,哪怕没有金山银山,朝廷都完全拿得出这笔钱。

毕竟免的只是田赋,剩下的口赋(儿童人头税)、算赋(成年人头税)、更赋(代役税)、訾算(总财产税)是不会免除的。

除此之外,还有各种杂税,比如:每一户人家需得定期向官府缴纳茧丝;百姓开采铜铁此类矿产,按照收获比例进行征税;百姓想砍伐山林竹木,要交木税;打鱼也得收渔税;就算是去抓只鸟,都要征收羽赋……

历朝历代都是如此,就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,记载他贤名时用的理由都是“免田赋”,百姓头上还有其他赋税是半点不提,好似不存在。

但这样子,在一众或是加重税、或是减些许田赋的皇帝之中,也的的确确是位明君了。

老皇帝习惯性地把今天自己在朝堂上做的事情和窦皇后一阵吐槽。

“我都不知道这些人怎么能说出口的,说是将每五日的犒赏从酒肉换成钱财,对于将士来说,日日辛劳操练,有一口热酒喝、一块肥肉吃,就是盼头。换成白花花的银子,看着是好事了,他们又留不住。而且说不得到他们手里时,本来是十两的,能有二两就不错了。”

“还有!我就没听说过修整器械鞍辔需要士兵自己出钱的,还让他们自备平日演练时的火药铅子!这是前朝派来的细作吧。”

“还有……”

一桩桩一件件,连窦皇后都愕然无语。

怪不得七八十条看法只能挑出来两条,像是让士兵自己掏钱买弹药练枪这种事情,它看着能用吗?!

“不过,还好有许烟杪那臭小子稍微分了一下忧。”

窦皇后适时露出了疑惑的表情。

老皇帝喜笑颜开:“他当时在心里想了什么城管监督抚恤,什么由退伍军人担任,我琢磨着可行。利益相关,让卸甲人进衙门,平时巡街的时候路过死事之家,聊上一聊就知道他们有没有拿到抚恤,到时候谁敢向抚恤伸手,他们就敢剁了对方的手。”

——毕竟,就算不论战场上的情谊,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抚恤问题。你不计较别人的抚恤能不能守住,等到你自己的抚恤下发时,也没人在乎钱财有没有到达你家人手里。

窦皇后都有些意外:“许侍中年方十九,洞悉人心之深邃,剖析事物之精准,此份才情,实属世间罕见。”

老皇帝哼哼唧唧:“混小子洞悉什么人心,他见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