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97章 激烈的讨论(1 / 2)

加入书签

一大早吃过早饭之后,肖元明和贺子文就商量着将老宅建成小洋楼的事情。

贺子文道:“妹夫,你老家的房子到时候得全部拆了重建才行,这些地基都要不了的,不然不牢靠。”

要建个三层以上的房子,首先地基要打好,要打得特别的牢才行。

肖元明点头:“这个我知道的,二哥,你看着弄就行。”

贺子文也点了点头:“行。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现在就跟我说,我看着弄,不然你要是去了京城,我就只能完全按照我的意思来了,到时候要是建得不合你心意,你可不要赖我。”

肖元明笑道:“那铁定不会。”

“那就成。”

然后,肖元明又带着人去了公社小学那里,跟他们说了一下重建小学的事情。

李容哲也跟着一块去了,毕竟重建公社小学这样的事情,身为队长的他怎么可能不去呢?

除了他之外,还有其他十几个生产队的队长也来了,大家是约了时间来的,他们还早到了一会,就在这儿先等着了。

他们这个公社下面有十几个生产大队,也就说这个公社下面有十几个村。

而公社也就是相当于一个镇了,只不过现在叫人民公社,到了80年代,所有的公社就解体了,恢复了乡镇的名称。

这十几个生产队的队长都来了,他们除了本人自己来了外,还带了一两个得力的干将来。

所以等到肖元明李容哲带着贺子文一行过来的时候,就看到了前面乌央央的三四十个攒动的人头,不知道的还以为发生啥事了,一下子聚集了这么多人,把贺子文都吓了一跳。

李容哲忙解释:“这些都是我们公社下面其他生产大队的人。”

贺子文才松了口气,他也没想到现场有这么多人在,看来大家都还挺重视这个事情的。

可不是嘛!

要重建公社小学,还是有人资助的,大家在得知这个消息后,都兴奋的,哪个生产大队下面没有孩子?

大家的孩子都要读书,肯定是希望能建得好一点,孩子们也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啊。

所以这些人在得知了消息后,也各自赶了过来,看看是否有帮得上忙的地方。

李容哲道:“阿文侄子,怎么样,这里重建小学,好弄吗?”

贺子文看了地形后道:“我觉着在原来的小学那里重建,还不如重新找个地方盖一所小学。这块有点偏了,距离远不说,有一段路还不太好走,孩子们上学放学也不方便,那里全是黄泥巴路,一下雨,孩子们脚下肯定沾得全是黄泥,来去上学路也远。”

众人纷纷表态,七嘴八舌的说着各自的意见,一致认为这儿确实有点远了,路还不好走。

不过又有人表态,说是建个小学,其实他们村子都远了,孩子还小,要是让他们自己来去上学,很不方便,大人一天到晚要忙田里地里的事情,哪有空天天接送。

一些离得远些的生产大队队长慢慢的就没了兴趣,也有的建议不如在这里建个中学,其实他们这块真正紧缺的还是中学啊!

整个公社里只有一所初中,还是破破烂烂的,里面的学生也不多,大部份学生都去县城上中学了,但是县城远呀,通车又不方便,中学的名额也紧张,好多孩子念完小学,中学都没得上。

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不如重建个初中呢。

到底是重建小学,还是初中,这个事情大家需要再重新商议,会议定在明天下午的两点,让各自做好提议,在会议上提出。

会议就在公社的党支部会议室召开,十几人就此展开了一个激烈的讨论,不仅小学的校长来了,中学的校长也来了。

两位校长都想自己的学校被修整一番,有更好的师资条件,可以更好的教书育人。

小学的校长,是隔壁一个生产大队的知青,是68年下乡的那一批,因为在本地结了婚,生了孩子,就放弃了回城的名额。

后面恢复了高考,又因为有家庭的负担,还要处理学校的事情,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,负责三个年级的教书,所以平时自己的书都没有时间看,导致高考失利,差了十几分,又加之他年纪比较大了,都三十好几了,干脆歇了心思,一门心思在这里教书育人。

中学的校长是一位四十多的中年男子,是山县本地人,教书有好多年了,一直兢兢业业,因为学历问题,得不到什么升迁,看着破旧的学校,也申请不到经费,现在听到可能要重建中学,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跑了过来参与会议。

此次会议吴县长和县委书记也都到场了。

说起来吴县长,肖元明也是认识的,他就是吴凤霞的爸爸,当初吴凤霞被坏人掳上山,还是肖元明和贺皎皎救的她。

当时吴县长为了感觉谢肖元明和贺皎皎,特意表彰了他们,还送了一台缝纫机,肖元明家的成分也因此由地主阶级变成了根正苗红的农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